http://books.sina.com/novel/longbook/zyzzxt/index.html
元朝至正三年是個多事之秋。
誰能料到,濠州鐘離村的一個十七歲的受難者
後來竟會成為一代王朝的開國之君,他就是朱元璋。
哪十戒?
朱元璋自作聰明地說:
“知道八戒,唐僧上西天取經,
給那個好色的天篷元帥起了個八戒的名字,不叫他到處背媳婦。”
雲奇、如悟和一群看熱鬧的大小和尚全都忍不住竊笑起來,知客僧空了則是一臉厭惡。
這十戒是:不殺生,不偷盜,不淫,不妄語,不飲酒,
不塗飾香粉,不歌舞觀聽,不坐高廣大床,不非時食,不蓄金銀財寶。問他能自戒否?
朱元璋說:“唉呀,這不是天下所有的好事都享受不著了嗎?”
聽他一說眾僧又忍俊不禁地偷著樂。
佛性說:“不許胡說,你只答,能自戒否?”
朱元璋說:“只要有齋飯吃,別說十戒,再加十戒也行,我能自戒。”
他對幾個夥伴說:“別怕他個禿驢,吃!”
徐達撲哧一笑,差點叫饅頭噎住,他說:“你摸摸自己的腦袋,還罵人家是禿驢呢!”
“好,好,你等著!”空了氣得連一句完整話也說不出來了,
不過見他們人多,他怕吃眼前虧,便氣急敗壞地往回走。
朱元璋喝了幾口酒,酒興上來,舞了回劍,
唱道:“大風起兮雲飛揚,威加海內兮歸故鄉,安得猛士兮守四方。”
是漢高祖劉邦斬蛇起事時唱出的豪言。
百花發,我不發;我若發,都該殺。
殺盡元朝百萬兵,腰間寶劍帶血腥,山僧不識英雄主,此去四海揚姓名。
百花發,我不發,我若發,都該殺。要與西風戰一場,遍身穿就黃金甲。
朱元璋不屑地哼了一聲,仰天歎道:“本想見見鳳凰,卻是麻雀而已。”
虛幻的美麗的影子集點漸漸實了,去掉緊箍咒的情愛姍姍來遲。
入世難,出世也難,出世者勸別人入世,豈有真正出世者呢?
一泓曲水,一座三孔玉石橋,池中荷花映日競放,粉蝶和蜻蜓盤旋飛舞。
良禽擇木而棲,君子擇明主而事之,古之定理。必取金陵而後安。
金陵是虎踞龍蟠之地,前有長江,又倚鐘山之險,可攻可守。
西可控楚荊,南可控兩廣,東可襟帶吳越,這是歷代帝王在那裡建都的原因。
一個面目清懼的中年人坐在瓜棚下,手執羽扇,
他有一雙有神的睿智的細長眼睛,儒巾儒服,透露出一種不凡的氣概。
朱鎮撫有一股少年老成之氣,馮家兄弟沒有看錯。
李善長說漢高祖與將軍一樣,起自平民布衣,他有三條,得以擊敗項羽取天下,
一是召天下賢士為他所用,張良、韓信、蕭何,缺一不可,這叫知人善任。
二是不嗜殺,寬以待人,得人心,這是根本。
三是揚長避短,在亂世中覓生存,
合縱連橫求擴展,再各個擊破,統一天下勢所必然。
子路率而對曰:千乘之國,攝乎大國之間,加之以師旅,
因之以饑饉;由也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”
接著又念了一句:“夫子哂之。”
馬秀英說:“我先倒過來問,孔子對子路的回答,為什麼哂之?什麼叫哂之?”
馬秀英說:“哂是嘲笑的意思。為什麼嘲笑子路?
因為子路說,他用三年的時間,就能夠把一個受到大國威脅
又加上災害嚴重的中等國家治理好,你們說能嗎?”
一長髯老者坐在春凳上看書,不時品茶,很有點仙風道骨氣概,
這正是給朱元璋看過風水墳地的郭山甫。
他對面坐著一個長相俏麗且有幾分凌厲的少女,她正是郭山甫的女兒郭寧蓮。
叫她吃驚的是郭寧蓮,不但打扮,就連言談舉止都有一股俠氣,
三從四德的禮儀在她身上蹤影全無。
朱元璋口碑怎麼樣?
郭興說,他這人,大事看得準,小事能忍讓,知道怎樣得人心。
馬秀英說:“只要我處事公平,待人真誠,石頭心也會感化的。
朱元璋的守拙之術已很精到,他從不露鋒芒,不招搖,惟恐受人猜忌。
“你當然是喜歡新來的了。”金菊說,“男人不都是喜新厭舊嗎?”
“你好大的口氣。”朱元璋說
“太沒規矩了,我朱元璋長到二十幾歲,
還從來沒人這麼教訓我呢,你是吃了豹子膽了!”
朱元璋說:“像你這樣知書達理又善解人意的內人,四海難尋。
有人說過,我的福氣一多半來自你,你是旺夫的相,
沒有你,我也許事事受阻,一事無成。”
朱元璋又說:“朱元璋也真不是個東西,
像郭寧蓮這樣的美女天下打燈籠都難尋,
你不借兩條腿跑回洞房來守著人家,反倒惹她生氣,
該不該打?實在該打。”說著真的左右開弓打起自己的嘴巴來。'
聽見打嘴巴的辟啪聲,郭寧蓮呼地翻身坐起來,
見朱元璋跪在床頭,正在自己懲罰自己,
她心軟了,一把扯住他的手:
“你一個男子漢大丈夫,在女人面前這麼低三下四,你不怕丟人。”
朱元璋說丟人丟在自己老婆面前,也就不算丟人了,
男子漢大丈夫在外頭頂天立地,在家裡本應比夫人矮半頭。
你的煩惱我都知道。
現在送你一個字,忍!忍為貴,和為高,小不忍則亂大謀,記住就行了。
這天朱元璋站在和陽江邊巨石上眺望長江,
但見波寬浪闊,洶湧東流,一片汪洋。
朱元璋不禁想起了歷史上的苻堅、曹操,不免長歎,
心想,渡江作戰,談何容易,難怪古人稱長江為天塹呢。
朱元璋不覺怦然心動。
馮國用是不會打誑語的,不十拿九穩,斷不會說大話。
入夜,月色下巢湖似海。
他們早從馮國用的書信裡知道了朱元璋的大氣、遠見卓識,
誰不想在這亂世投奔一個英明之主呢!
相見之後,從談吐上看,朱元璋果然不俗,
他們私下商議一下,從此便把一生的賭注押在了朱元璋身上。
有一身高八尺,面目威猛的人,身背硬弓,
同一個十七八歲的俊秀青年飛舟而至,
被廖永忠帶到了朱元璋面前,廖永忠疑心他是狡黠奸細。
那大漢說:“你才是奸細,我常遇春來投明主,你敢攔我!
朱元璋命廖永忠把常遇春拉起來,很欣慰地問:
“足下怎麼一下子從這麼多人裡認出我來,你我又素不相識。”
湯和說:“哪來的大膽狂徒,我真想一刀宰了他。”
徐達說他粗魯,是因為沒讀過書,不等於人不好,也許有點本事。
朱元璋贊同徐達的看法,張飛、李逵也生性粗魯,但為人正直,忠心不貳。
當飛舟距離牛頭渚只有幾丈遠時,只見常遇春凌空起跳,
雙手撐著竹竿,把自己撐到半空,然後雙手一鬆,
人像燕子一樣輕盈地飛上了牛頭渚,雙腳穩穩落地。
他太神速了,守軍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,
常遇春早從背後抽出大砍刀,左右開弓,
一眨眼工夫,已將幾個守卒盡皆砍殺到江裡去了。
朱元璋看得目瞪口呆,繼而高叫:“真是我的急先鋒啊,壯哉,常遇春!”
借刀殺人,又不承擔借刀殺人之過,又可從容地落下幾滴同情之淚。
變敵兵為親兵,是冒險還是懷柔?
一介書生手提三顆人頭來晉見,換來個應天知府,舉座皆驚。
李善長仍是冷笑,不置一言,詭秘地笑著,將惡意攬到了自己身上。
他說:“這倒是我的本意,這是最好的結局。”
真是個聰明絕頂的人,朱元璋不能不佩服他的工於心計。
其實,他的話正中朱元璋的要害,只是不能承認而已。
朱元璋有個做人的準則,即使殺人,手上也不沾血。
有了這樣的想法,他對這個話題顯得很淡然,不太感興趣地說:“隨你怎麼辦都行。”
誰也沒有想到,率先奮力攻入城中的竟是朱元璋以禮相待的五百親兵,是降卒,
他們不怕死,組成一支敢死隊,高喊著口號豎雲梯,
冒箭矢攀上城垣,他們報的是朱元璋知遇之恩。
徐達也好,湯和也好,全都服了朱元璋。
李善長說,這不是智謀取勝,而是胸懷包容了天下。
朱元璋問楊憲,這三顆人頭是先生親手斬得,還是撿來的。
楊憲說:“貴軍突入內城時,福壽坐在胡床上還想頑抗,我出其不意,斬得首級。”
朱元璋大喜:“誰說書生手無縛雞之力,楊先生是榜樣。”
他走到台階下,說,“快把血衣換去。”並把自己的戰袍脫下,替楊憲披上。
楊憲說聲“謝元帥”,坐在了末座。
朱元璋說:“就請楊先生為應天知府,怎麼樣?”
楊憲自己都感到意外,懷才不遇的他,這不是平步青雲了嗎?
他四下看看,包括李善長在內多有不忿之色,
他連忙推辭:“在下何德何能,實在不敢居此要位。”
朱元璋笑道:“一介書生敢殺人,提著人頭來見我,你什麼事還幹不了呢?”
楊憲一時聽不出這話是褒是貶,沒敢應答。
但他在內心裡一下子被折服了,朱元璋果然是個有魄力的不尋常人物,值得效力。
法師道:“施主是有緣而來抑或無緣而來?”
朱元璋道:“弟子是有備而來,非緣也。”
法師道:“緣非緣,非緣而緣,是緣也。”
朱元璋道:“弟子聞,緣在偶然中,緣又在必然中。”
法師說:“正是。必然之緣與偶然之緣合而為緣。”
一杯清水,乃江河湖海之源,江海中有洶湧之波,
杯底也能掀起萬丈狂瀾,下了肚子也是浪濤翻滾,服用此水,可馭天下嗎?
“我送你九個字。”佛性說,他做到了,則前途無量,反之,自取其亡。
“請師父教誨。”朱元璋謙恭地說。
佛性說出的九個字是:高築牆,廣積糧,緩稱王。
朱元璋心裡雖不快,還是表態說:“徒弟記在心裡了,一定奉行不渝。”
佛性又打禪語道,
非王不王,是王非王,王者不王是王,
先稱王者不一定是王,不稱王者未必非王,非王而王非王也。
朱元璋只得怏怏而出。
“天下大事都擔在我一個人身上,事無鉅細都要我決斷,就是有三頭六臂也疲於應付。”
他是信奉這八個字的:好記性不如爛筆頭!
把要辦的事全掛在這裡,便不會忘了。
從長遠看,寧可誰都不信,也不可偏聽偏信。
淨鞭三響,婺州大堂裡上下鴉雀無聲。
文武官吏分列兩側,人人都能感受到一種山雨欲來的壓抑。
朱元璋的臉毫無表情,腰間的玉帶向下壓,壓到了肚子下面。
這通常是他發怒要殺人時慣有的動作,
他身邊的人都怕見到這個動作,不知道今天要拿誰開刀。